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5 点击次数:67
2020年,莫迪政府雄心勃勃推出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(PLI),试图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%。
四年过去,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,仅完成目标的37%,连本土手机组装厂都依赖中国零部件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将这一困境归咎于“西方长期抬华抑印”,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?
殖民遗产:
1950年,印度GDP比中国高出22亿美元,独立时还继承了英国留下的铁路和工业基础。
但尼赫鲁效仿苏联的“五年计划”和国营化路线,让钢铁、能源等核心产业陷入低效泥潭。
相比之下,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和市场化转型,彻底重塑了经济底层逻辑。
种姓制度和土地私有制至今制约着印度发展。
低种姓群体即便接受教育,仍难突破职业天花板;83%的儿童小学二年级后辍学,沦为廉价劳动力。
而中国早在1950年代就打破阶级壁垒,通过扫盲运动和义务教育释放人口红利。
印度独立时的“非暴力妥协”,让土邦贵族和英国资本继续掌控资源。
563个土邦以自治权换取加入联邦,每年耗费巨额财政供养旧势力。
反观中国,土地革命彻底清除既得利益集团,为基建和工业化腾出空间。
制造业困局:
莫迪的PLI计划撒出230亿美元补贴,却换来14%的制造业占比。
跨国企业在印建厂只为享受关税优惠,零部件80%依赖进口,本土产业链始终残缺。
三星在诺伊达的“全球最大手机厂”,核心模组全部来自中国东莞和越南。
印度试图复制中国“世界工厂”路径,却忽视关键差异。
1980年代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时,农村已通过公社积累初级工业技能;而印度3/4劳动力至今务农,流水线培训成本高出30%。
致命的是频繁停电导致工厂每日仅能运转8小时,产能利用率不足60%。
保护主义反而作茧自缚。
手机进口关税从10%飙升至20%,逼得小米OV被迫本土设厂,却因供应链缺失陷入亏损。
而中国当年加入WTO时,关税从43%降至9.8%,用市场换技术完成产业升级。
撕裂的社会:
走在孟买街头,穿着纱丽的妇女用4G网络刷TikTok,但全村共用一部手机的村庄仍占38%。
这种割裂折射出印度的深层矛盾:IT服务业占据GDP 50%,却只吸纳2%就业人口。
班加罗尔程序员年薪可达2万美元,但83%企业因技工短缺不敢扩建生产线。
教育断层加剧人才危机。
印度理工学院每年培养7万名工程师,但公立小学二年级学生中,57%不会做加减法。
当中国职校生学习5G基站维护时,印度青年还在为种姓配额争夺大学名额。
宗教民族主义正在消耗改革动能。
莫迪将罗摩神庙重建列为优先事项,但全印至今没有统一民法典,土地征收法案拖延20年未决。
相比之下,中国高铁网络从规划到落地只需5年,背后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。
基建魔咒:
坐在从德里到孟买的“特快列车”上,1600公里路程需要28小时,比1947年仅提速4小时。
印度36%城市化率背后,是90%公路属于村道,集装箱从港口到工厂的物流成本比中国高47%。
牛粪计入GDP统计,但全国日均停电6小时的问题始终无解。
土地私有制成为最大拦路虎。
修建一条200公里高速公路需要与872个地主谈判,补偿纠纷平均耗时5.8年。
而当中国用举国体制建设三峡工程时,印度连恒河治污计划都因邦政府扯皮停滞。
财政资源错配触目惊心。
公务员养老金吃掉32%中央预算,但研发投入不足GDP 0.7%,还不及巴基斯坦水平。
反观中国将高铁总投资的12%用于技术引进,最终青出于蓝拿下雅万高铁订单。
政治妥协:
1950年宪法保留英国殖民时期的《土地征收法》,但每次修法都因议会扯皮无疾而终。
相比中国用30年完成6亿农民城镇化,印度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仅0.6%,贫民窟人口反而增加1.2亿。
当莫迪试图推行农业市场化改革时,30万农民开着拖拉机包围新德里,迫使政策180度转弯。
多党制演变成利益分赃制。
地方邦政府为选票保留种姓配额、维持粮食限价,导致财政赤字突破GDP 6.8%警戒线。
而中国央地财政事权划分改革,让深圳能用40%土地出让金反哺中西部基建。
外交在东西方间左右摇摆。
加入QUAD制衡中国,却又因俄罗斯石油折扣价放弃制裁,这种投机反而丧失战略信用。
当华为被西方围剿时,印度电信局却要求所有5G设备必须“可拆卸式设计”,变相排斥中企。
人才流失:
硅谷38%工程师来自印度,但本土半导体工厂招不到合格技工。
这种悖论源于扭曲的激励机制:IT行业免征所得税,但制造业企业要交28%商品服务税。
当中国用“长江学者”计划召回6万名海归时,印度顶尖人才正通过H1B签证永久逃离。
语言优势反成创新枷锁。
英语能力让印度承接欧美外包业务,但也导致90%科研论文停留在仿制阶段。
对比华为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,印度最大科技公司Infosys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.2%。
低人权优势正在失效。
莫迪指望10亿廉价劳动力吸引产业转移,但自动化生产线让服装业就业岗位十年减少37%。
当中国用工业机器人密度攀升至全球第5时,印度还在争论是否该立法保护纺织工岗位。